CatCoding

远离内卷和无趣,我选择多元

2022-03-21

罗素曾写到: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引用了这句话,翻译为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来谈谈,为什么我认为大家应该去尝试拥抱多元。这里的多元指两个方面,组织里的多元,和个人选择、生活里的多元。

公司里的多元

公司的多元意思是愿意招聘、包容不同族裔、性别、年龄、背景和性格的人。我这些年经历了两个极端,所以感受特别明显。

2011 年我在上海的一个创业公司,我们办公室只有 13 个研发人员,因为销售都在美国。我们都是理工男、大多比较宅。因为都是男生,我们可以光着膀子在办公室换衣服,吃晚饭的时候开上投影放上一段蜡笔小新或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很小,只有这么多人,人员单一是没办法的。

2014 年我加入了深圳某公司,这个公司并不小,但公司有个特点就是只想要一类人,这类人的标签是工作追求极致、极其勤奋。说实话这种人当然每个公司都想要,因为这些词里的每一个都是一种稀缺性。但当一个公司大部分人都是这种行事方式,他们努力加班时,其他人也会跟着节奏跳舞,有时候做的是布朗运动,结果就是有些内卷。

后来我换工作去了微软,刚开始我不太理解公司为什么一直强调 diversity,渐渐地我体会到公司包容不同的人会对工作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入职培训主要是说如何高效沟通,如何消除无意识歧视,如何认清自己的现状以更好地获得职业发展,没有打鸡血。

在多元化的组织里面,会有各种不同履历背景、性格志向的人。多元必然意味着包容,允许你有不同的看法,也鼓励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用担心被质疑提的问题是否是高水平,允许员工在合理范围内自由安排时间,不用和同事比拼加班,没人关注你在公司待了多久时间。

简而言之,公司认为你是个成年人,并相信你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向谁谁学习,没人催着你要往上爬。当然,如果想做得更突出升职更快,也可以努力加班做到 120 % 的突出成果,如果想照顾家庭没那么多精力突出,做好本职工作也没人批判。

员工乐于展现自己的兴趣,有的人早上爬起来骑车去绕个阳澄湖,有的人热爱飞行所以带来模拟设备和大家分享,有的人对绿植感兴趣就在办公室种水培蔬菜,有的人沉迷于桌上足球,当然也有人下班不回家继续努力工作。同事中有 00 后也有 70 后,虽然个性和背景不同,工作起来并没有不顺畅。

我觉得这就很好,即使以后我不在这工作了,我还是会认为这是个正常的、舒服的,让人自由发展的工作环境。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微软处于垄断地位,处于软件行业上端,所以才提供这样的轻松包容的氛围。但微软并不是一直都这样,有段时间也出现过狼文化的阶段,只是狼文化并不能解决公司的疲软,反而会导致人员流失。

纳德拉上位 CEO 逐渐改变了公司文化,参考纳德拉出任 CEO 三年,靠改变“狗咬狗”狼性文化来重塑微软

在盖茨和鲍尔默的领导下,微软形成了一种竞争之上的狼性文化。在严苛的绩效管理系统下,团队中的其中一部分人被贴上了优秀的标签,升值、加薪随之而来;而另一群人的表现无论多么优秀,只要在其所在团队中是落后的一方,就会被视为是“老鼠屎”,面临被解雇的窘境。

而在纳德拉的领导下,“一个微软”的公司文化加速在微软扎根。他认为员工应该专注于合作,而不是在竞争中诚惶诚恐:“我们的态度应该从‘什么都懂’转为‘什么都学’

我想给员工减减负并传达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摆出一副‘我什么都懂’的样子,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地位。他们可以犯错,但我希望他们保持好奇心,不断地学习新事物。”

奥布莱恩说:“纳德拉成为 CEO 后,管理混乱和勾心斗角的现象都在逐渐减少。员工之间开始建立信任、互相分享新想法并展开真正的合作——他们不再时时刻刻想着竞争、绩效和奖金。”

微软的公司文化改变之后,一些之前离职了多年的老员工又重新回来了,他们有时候还会感叹公司那段时间真是很混蛋。

同样验证了这一点的是百度,有段时间百度只要狼不要小白兔,结果无法避免公司沦为计量单位。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对于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决策和方向上的把握。时代要抛弃一个公司,与这个公司员工是否勤奋没有太大关系。

当然多元与否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关,对于很多欧美公司来说,多元是一种政治正确,特别是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

我不反对公司只想招某一个类型的员工,如果公司处于中小规模时,频道相同的人可能会减少沟通成本,执行力上更为高效。我反感某些公司只招一类员工,比如年轻皮实的,在环境上构造内卷的氛围,让无意义加班来缓解公司策略上失败和管理上的焦虑,而这样的公司并不少。

希望更多公司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员工,容忍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节奏。

生活中的多元

启发我写这一段的是因为这篇文章:Diversify your life

If your existence is all about work, and work goes to shit, then life goes to shit too. If you live for your hobby, and your hobby hits the wall, then your life crashes too. If everything else is waiting until you hang with your mates, and your mates fade away, then you fade too. Betting your drive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on a single path will leave you completely stuck if that one road is blocked.

Don’t bet all your happiness and purpose on a single square.

我认同这点,不管是从生活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意味着狭隘和无趣。我现在也在尝试用拥抱多元的态度去生活,多元意味着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选择,不排斥可能性。

几年前我和基友爬深圳的梧桐山,我们沿着大路慢悠悠走到电视塔那个点,然后我们打算下山。这时我想沿着原路返回有点无聊,毕竟风景已经看过了,然后我俩就沿着山间小路往下走,其中还迷路了两次,最终耗时两个小时才走到山底,整个过程又累又饿,但却是我在深圳爬了这么多次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大多数人过着受变幻莫测的命运所掌控的随遇而安的生活。很多人受迫于其出生的境遇和生活的必需而保持一条笔直且狭窄的生活道路,在这条路上,没有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可能。

– 毛姆

人的每个选择犹如计算机中的每一步判断,在算法设计中贪心算法就可能会有这个缺陷,掉入局部最优解,而最后没法找到全局最优解。

如果自己没有刻意做过更多尝试,人生就会陷入路径依赖:所有当前的选择都是最优的,但是最后的结果趋于平庸。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模拟退火,引入一些随机的选择,即多元化自己的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说随机的引入其他选项,比如我现在就不做程序员了,我去干销售。引入选项得利用现在已有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可能的范围内找更多可能性。

多年来我一直都是纯的技术理工男,近些年来业余时间我更多关注一些非技术的领域,多读一些技术无关的书籍。逐渐地我觉得自己一些看问题角度变了,甚至有些后悔自己曾经过于执着于技术。

我还尝试让自己的收入来源多样化,至少我体会到一个好处在于最大化满足感,比如我通过写作赚上 1 万元,成就感和满足感大于我通过上班赚上 5 万元,要是哪天我钓鱼赚上 1 千元,成就感抵得过我上班赚上 5 万元。

即使是在技术上,保持多元的态度也意味着更理性。

我从 2006 年一直用 Emacs,曾经我以为自己会用上一辈子,毕竟这是最高效、最适合自己的编辑器,但是 2020 年我换了工作之后我开始用 VsCode 了。然后我发现 Emacs 并不是不可抛弃的,因为一直死守 Emacs 失去了很多体验新东西的机会,VsCode 在很多方面是非常好的,而且我并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去配置它,使用 VsCode 的群体更大,我可以获得更多人的经验和分享。

我从 2005 年开始一直用 Linux,工作后我也基本用 MacOS,我曾经以为 Mac 必须是更先进的,然而 2020 年后我开始使用 Windows 工作,我发现也可以很高效,用 WSL 并没有失去使用命令行的乐趣。

在技术这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鄙视链,编辑器、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框架等等,我们往往自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

不同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不同的世界观,有的人认为开发效率更重要,而有的人认为性能更重要,有的人认为正确性更重要。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态的,每个人的世界观、需求、品味都会有差别,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技术选择,说服和比较都没多大意义。

经历过数次的反转后,我开始反思那些我曾经坚信的想法不一定正确,而人都有一个倾向那就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领域、自己最熟悉的区域里,并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到处复制

更好的态度是保持多元的心态,技术都是工具,不必太过于狭隘和执着。XX 最牛、最强,这种态度是一种拒绝的、封闭的心态,而用一种不断探索、自我怀疑、包容异己的态度来看待技术会更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想法,最后推荐一些启发我的文章:

公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