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oding

读《走出戈壁》

2023-09-13

最近读了单伟建的《走出戈壁》,作者是个著名的金融家、投资人。我对这位作者不熟悉,但看完后觉得非常好,所以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小时候的经历、年轻时的知青生活、美国求学的回忆,算是一部回忆录。原版是用英文写作的《Out of the Gobi: My Story of China and America》,但中文版据说不是直接翻译过来,而是很多部分重新用中文写出。我猜还有一些英文版的内容如果翻译过来,那这本书就不能出版了。

知青下乡的书我看过一些,最早的时候是偶然发现家里有一本叶辛写的《蹉跎岁月》,所以就看了起来。那个年代于我这种 80 后而言很陌生,但小说中人物的某些心理特征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很熟悉,比如羞涩和自卑等。这本书我后来又陆陆续续看了几遍,里面也有些爱情心理的描述,算是我看得比较投入的第一本小说,所以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王小波也写过不少关于知青岁月的文章,那个年代里每个人都背负时代的枷锁,出身和成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命运,大部分人因为十年的浩劫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有些自传和回忆类的书读起来会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而这本书里作者用了一种看似云淡风轻、带着些许幽默的口吻写成,而细节很丰富,阅读中仍会让人感到戈壁凌冽的北风,那样的生活真是太苦了。

一群年轻人被放在了戈壁滩上,总得找事情去让他们去做做,完成自我的”改造“,日常生活就是饥肠辘辘地”修理地球“。里面有不少这类事情,让人很辛苦地去做完而结果看起来没什么意义,比如部队让大家去挖土豆,结果挖出来又没开车去收,大部分又烂在了地里;比如让大家去修土壕,然后无止境地半夜做演习,结果少部分人被埋死在了土壕里。

这样折腾几次之后,大部分人都会“看破红尘”,开始随大流地磨洋工,而作者的心态是”干什么事都要干好,否则闲着也是浪费时间,而且争强好胜,虽然身体瘦弱,但不甘人后,如此而已。“

没什么英文资料可读,就反复看药品说明书里的英文单词。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抓紧时间学习一切东西,因为这些他才能后来被推举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当遭受到他人的算计时,并未过多抱怨他人,而是认识到这本就是人性中存在的恶,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他开始了一个广结人缘的计划,还能用一些看起来很隐蔽的方法,比如让父亲寄书过来学着当排球裁判,让更多其他连的人认识他。能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周遭处境,并找到解决办法,这对于一个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的。

作者在前两年的大学生推举中仍被刷下去了,大致是因为和领队的关系不够密切。这两次对作者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所以抗搓能力非常重要,即使非常难过也得在人面前保持平静:

  • 📌 漫无边际地走,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
  • 📌 那天晚上,我很晚才回到宿舍。我告诫自己,不能放弃,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放弃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我必须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等待下一次机会。

所以说,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不是纯考试的,但能通过群体推举去上大学生,绝对是非常不简单的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苦之后,以后什么学习上的苦都是不足挂齿了。作者上大学之后,学习和成长的速度都是惊人的,10 年间从一个戈壁知青做到了藤校的副教授级别。他到了美国之后在两三周之内就能说服校方和教授,为自己定制了一个特殊的学习路径,并在两年内拿到硕士学位:

  • 📌 我承认,美国体制的灵活性对于我来说是如鱼得水。在国内的体制下,当初上大学有如登天,几乎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 📌 在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反复提醒自己,自我放纵就是对自己的犯罪。基于这个信念,我从未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刻苦读书,才有了今日。

其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教授夫妇发现作者很想拿一个学位而且学习能力强,但是没有足够多的钱来应对学业开销,所以就谎称说有人匿名资助了他,其实就是教授夫妇自己资助了他。我猜想也许是因为作者赶上了新中国第一波留美学习的时机,不少人对他们是有好奇心态的,或者是“自助者天助之”。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明作者深谙体制里那套规则,并且做事很有智慧,他是通过基金会的一个留学考察项目去美国的,所以读硕士学位其实并不在计划内的:

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亚基会的官员们不热心,他们担心如果为我破例的话会影响基金会与外贸学院的关系。安迪表示,他要给外贸学院的领导写一封信,征求北京的意见。

我说你不能这么写,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如果你征求北京方面的意见,他们就要研究是否批准。只有两个可能——批准或者不予批准。批准了当然好,但是如果不予批准,我怎么办?安迪问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说有,你就给北京发个贺电,说我学习成绩优异,校方决定给我奖学金,只需延期一个学期,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对于这样的成绩,亚基会向外贸学院表示祝贺,其他的都不必说。

安迪将信将疑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草拟了一封电报,赞扬了我,把我的成绩归功于外贸学院的领导知人善任,表示祝贺。两周后,安迪打来电话,说外贸学院回电了。“怎么说?”我焦急地问。他停顿了一下,说:“只有四个字——‘非常感谢’。”我心花怒放。

正如我所料,谁能拒绝别人的道贺呢?后来,外贸学院的领导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对于我在美国的学习成绩表示满意,鼓励我再接再厉,早日拿到学位。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想起自己最努力的初中时光。那是我第一次读寄宿,学校的物质条件也很贫乏,每次下完课去吃饭都得百米赛跑,不然自己的饭就会被瓜分掉。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冷,热水也总是需要抢。生活虽然清苦,但那几年我开始感受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上自习做到半夜也不觉得累,我当时觉得几何证明题目很有趣,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又会爬起来去教室里早读。回想起来,我后来再也没那么专心和努力过了。

匮乏和苦难也许真能磨砺人,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生存,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有所成长,这本书里所描写的是绝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可以修改一下长者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主要还是靠自我奋斗。

公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Tag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