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oding

写作 12 年,我的经验和技巧

2022-04-06

多年以后,如果我还沉浸在写作的乐趣中,一定还记得 2019 年那位给了我鼓励和帮助的陌生读者,他帮我完整地润色了一篇长文,并给了我些提高写作的建议。

这让我赚到了第一笔稿费,当我提出用稿费感谢他时,他回复说你以后也帮助别人就好了。

最近我写文章更多了,收到一些积极的反馈,有的人也想开始写作,咨询我如何持续写作,希望我这篇文章也能帮助到这些朋友。

为何而写

大部分人高中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尝试过写文章,没几个人天生喜欢写作,应试作文是很多人上学时所恐惧的事。

写作当然有很多实际的好处,比如赚钱,卖货,建立个人品牌等。Basecamp 的创始人 Jason Fried 曾经写到,如果你在一堆差不多的候选人中不知道选谁,那就选写作好的那个人;现在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写作培训的广告,可见写作算是个稀缺技能。

我从 2010 年开始写博客,一直是想起来就写点,大多是随手记录技术心得,我觉得在互联网上有个自留地就很好。

直到 2019 我才开始学着如何写好,因为我想搞个长期副业。我看到了一些人的分享和经历,他们说写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会让人更丰富,比如 Why I Do What I Do ,所以我也开始尝试英文写作。

为了赚钱去学习写作也挺好,起码有个目标和动力。但如果赚钱是唯一目标时,结果往往容易失望和放弃,因为这是一个投入周期如此漫长的事,短期上看也是投入产出比非常低的事,这条路上赚钱往往是副产物

通过更密集的写作,我倒没赚多少钱,但能赚到一点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参考之前我写的 我如何写出一万元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得到了成长和乐趣,回想起来写作也是我当时解决焦虑的一个办法。

现在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我们常说写作即思考,并不是写作让人更丰富,而是思考让人更丰富。即使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题,写起来之后发现好像还没想清楚,想写得好也得思考得深入和透彻。

每写完一个主题,意味着我对这个主题完成了阶段性的思考,分享之后会有畅快感,技术、非技术文章写完后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了写而进行思考和总结,写完之后理解就更为深入了。

另一个原因是社交,年纪越大,家庭、工作所占时间更多,通常除去同事我们很难结交到更多人,这也是为什么人的年纪越大越容易孤独。

而写作是高质量社交,是和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连接的方式。文字是行走的名片,读者和作者之间虽然未曾谋面,偶尔的交流就足够,通过公开写作很容易结识到兴趣相同的人。

写作和分享是有乐趣的,能对抗生活中的焦虑和无聊,有闲暇安静下来写些东西分享出去,大概是最好的精神生活了。

总之,我认为写作是个长期有价值的事,所以我会继续写。

写些什么

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太简单而被人嘲笑,不要怕没人关注,恐惧是糟糕作品的根源。刚开始就当写作是记录自己的学习和心得,是 Learn In Public 的最直接方式。

作为技术人员,我们通常最容易开始写的就是技术。有的人会建议只写某个细分领域,这是个好办法,也有利于品牌建设,比如 Go 语言设计与实现 这本书就是由一些列博文组成的,类似的还有用 Python 编程 13 年后,我把经验写成了 400 页的书 。如果以后找到有持续热情的主题,我也会这样试试。

我最近喜欢写一些非技术类的主题,比如个人成长,理念,经验分享等。我曾是个技术宅,我的技术兴趣广泛,30 岁以后我逐渐觉得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是工具,职位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角色,而人的观念、思维、视野、家庭、健康、甚至运气等决定人生上限和幸福与否。既然有相关的思考我就会写一些相关的文章。

所以,刚开始写作就随着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还没找到特定的主题,就从轻分享开始,像我的周刊那样就写写最近看到什么好内容、我的想法是什么。这类文章看似简单,要写好也不容易,可以通过这类文章锻炼起来。

如何持久

写作固然有益,但是很多人坚持不到发现写作益处的阶段,尝试写几篇,没有什么反馈和收获,而后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刚开始确实比较难熬。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多读多写,不断练习,写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后才会获得那种乐趣。我在写了二十多篇英文长篇后才慢慢体会到心流状态。

那如何才能坚持写下去?

可以适当地给自己定一些计划,比如我今年一月份没有上班,我给自己定的目标非常大,每天一篇,最终我完成 3/4 目标,这比没有计划要好了很多。

如果你给自己定排期,自然会有一些输出的压力。应对这个压力的办法是超前一些,我一直有一些文章在同时写,预计这周发的上周基本写好了,这样留有空间就能从容应对。

另外重要的是反馈,因为如果你写的东西没有任何反馈,自然就难以坚持

反馈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写作主题,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来自读者的问题,虽然我觉得自己并未在写作上取得好的成就,但有人问也就意味着我的经验也许能给他人启发。这样就犹如一个正向反馈的轮子,转动起来之后才不容易停下来。

数据可以用来追踪结果,比如阅读量、订阅数等,这些都可以用来量化自己。但一直盯着数据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这篇阅读量不好,为什么关注的人少。看数据要把周期拉长,比如一个月左右回顾一次,不和别人比较,因为每个人的节奏和风格都不同,比较会带来压力。

要持续写作必须培养出习惯,得有持续输入。阅读、思考、听播客都是输入,有输入输出的正向循环后才会有习惯

有了习惯后,写的过程无非是把平时所想记录了下来。我觉得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思考即写作,而想的过程很多是在思绪乱飞的空余时间。

写作技巧

没几个人天生写得好,要写好需要刻意练习。虽然我说自己写了 12 年,但是 2019 年之前我没有认真琢磨过如何写出好文章,我所写的无非是随手记录而已。

2019 年开始,我写了接近两年的英文技术类文章,有的被人翻译为中文,比如这篇 学会所有的编程语言 ,我看后觉得如果直接写中文我不一定写得这么细致。再看我以前的博文发现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在写作这方面我这两年的成长超过之前十年。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写英文的时候我写得很慢、很细,结果这样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更有韧性了,这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次写一个词的耐心,直至达到所需的长度。太多人缺乏这种耐心了。一旦你习惯了,写起来就会毫无困难

– 黑泽明

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从 Medium 上看了很多文章,学习文章排版和段落逻辑。

纯技术类的文章相对好写,因为内容和范围都在那里,我们只管写清楚就好。当然我们看到很多技术类文章质量不够好,说明主动琢磨过技术写作的人不多。我推荐看看 Technical Writing ,陈皓翻译过一个中文版本 Google 技术写作 ,中英文写作有很多共同点,好的观点,通顺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非技术写作更难一些,因为自由度太高,比如讲好一个故事,讲明白一个道理,我认为最有用的写作技巧是诚实和自然

我曾不够自信,因为我不会使用丰富华丽的修饰,也没有文彩,文章读起来没有快感,犹如白开水。

我向朋友请教如何提高文彩,朋友说你写的不是小说,大部分是干货而已,直白点就很好。

确实如此,那些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大多是对我有所启发,而不是阅读快感。好的故事和观点、真诚表达、简洁的格式,组合起来其实就能超过很多人。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写道:

简洁是写作风格的第一要素。尽量简洁,少用副词修饰。

不要卖弄,不要自我陶醉,最重要的是准确描述一个故事。

公开写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理心和读者视角,不能完全自嗨,但也不能完全丢掉自我

有段时间我经常琢磨 SEO 技巧,怎样选择关键词,怎么找热门主题,如何才能让文章排名更高 —— 我犹如一个生产同质内容的机器,这样就没了乐趣。

后来看到 flaviocopes 的作者写到 SEO trick number 1: do not worry about SEO,write things that help people ,我深受启发,如果完全为了钱和流量而写,最终就会因为没趣而无法长久地写下去,写出来的也不够好。所以,更好的心态是把写作当成倾诉和分享

写完后自己读读,看是否顺口,逻辑上是否有问题,哪些地方不对再改改。

对于特别想写好的主题,我会长时间修改。也许我今天写了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的思绪可能还会在这个主题上,也许散步、看相关资料时有了新的想法,再去修改这篇文章,文章在发布之前经过了断断续续的多次修改。

如果你写的文字,你自己看都像吃了黄连一样苦憋的表情,那就不要指望别人看的时候能够津津有味。

– 村上春树

获得读者

人们经常说内容为王,你只管写,写得好了自然就会有人看。

这话放到以前是对的,在如今资讯爆炸的年代,能静下来好好读完一篇文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推广就根本没人关注到你。

为了获得反馈,我们就需要稍微做一些自我推广。很多人讨厌推广,这是人之常情,之前我也害羞推广自己。我最近倒发现把自己写的发给朋友看看,或是去自己平时晃悠的社区推广一下也没什么,迈过心里那道坎就无所谓了。

如果要推广自己的文章,那就推自己非常满意的内容,人们通常不会反感被推销高质量或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不用每篇文章都很高质量,但是得有一小部分好内容让人记住,建立起信任感。有了一些固定读者就会有驱动力,最难的是初期滚雪球阶段。

所谓高质量通常有两种:

  • 阐述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和想法,或者分享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比如我经常提 Learn In Public,我自然会把流量推到最初阐述这个理念的站点。

  • 很好、很全面地给出了某个 Evergreen 主题的总结和答案
    Evergreen 译为常绿,就是不会随着时间流失而失去热度的主题,例如 coolshell 的我做系统架构的一些原则 ,这种是算是常绿主题;而 2022 年十大科技新闻,Rust 社区闹分离了,这些就不算是常绿,因为过一段时间大家就不关注了。

这叫作红杉策略,红杉树可以生长上千年,可以长到一百多米高,引人注目,犹如我们说的常绿内容。根据二八原则,少部分高质量的内容会不断带来流量。创作出少部分高质量的内容,不断保持更新,不断地推广,形成口碑效应。

如果是写英文,我们还能期望能通过 Google 带来有些自然流量,如果是中文就不要期望百度能带来多少自然流量。

初期主要靠自己的主动推广和口碑,对于技术类文章我没发现特别好的中文社区,如果想自我推广在 v2ex、知乎试试,也可以向大号投搞,比如我就往 ruanyifeng 的周刊投过稿获得了我新域名的第一波较大的流量。

每个人获取流量的方式都不同,而且也存在偶然因素,有的人可能写了一两篇爆款就火了,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被某个大 V 推了一下就成了。但我认为比较靠谱的方式就是,找到你的目标读者可能出现的地方,然后创造出好内容。

写作工具

如果是想短期试试手,不想折腾工具,那就选择现有的平台:

  • 中文:知乎,InfoQ,掘金
  • 英文:Medium,hashnode,dev. to

虽然平台各有各的问题,到好处在于不必折腾,自带流量。

如果要长期写下去那就不要依赖平台,我的博客经历过好几次平台倒闭,没有建立起固定读者。

内容最好是可以完全自己离线管理,本地编辑器撰写效率最好,文本和图片都通过 Git 管理版本,数据存储在 Github,参考 People Die, but Long Live GitHub 。域名用 Github Pages 之类的就行,Github Pages 也可以绑定自己的域名。

编辑工具我推荐使用带有双链支持的软件,比如 Obsidian、Logseq。我使用网页标注工具 Hypothesis 来把自己看过的东西同步到 Obsidian,写完后使用一些小脚本来自动化发布内容,具体参考:我的 Obsidian 使用经验如何无痛苦更新公众号

国外大家喜欢使用 newsletter,国内习惯用公众号,公众号这种关注关系很弱,还有可能被封掉一下子就失去了读者,通过 RSS 也算是维持比较稳定的订阅关系。如果用我的自动同步的办法就把个人站点和公众号兼容了。

英文写作我还是推荐 Medium,即使现在没那么火了,但是有流量还有认真的编辑和读者。中文技术社区我看得不多,但我看一些人在 CSDN 之类的地方写得风生水起,关键还是需要持续输出。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如果你能得到一些启发或有了写作的想法,那就很好。我相信认真写作一段时间会让你体会到丰富。

欢迎点赞、分享这篇文章,也欢迎和我交流。

公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