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oding

第 20 期:Side Project 指南;打造私人搜索引擎;Ev 不再担任 Medium CEO

2022-07-17

最近我意识到周刊越写越长,往好处想说明自己乐在其中,我把介绍的东西当成写作的入口,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发散和关联其他内容。

但是坏的方面可能是我在自嗨,文章长不一定好,太长了可能会让读者阅读压力大。所以,我打算控制一下长度,也节省读者的时间。

Side Project 指南

Side Project 指南

不少程序员都有着做 Side Project 的激情,有的甚至踹怀着做出项目来养活自己的小梦想。而现实却很残酷,能靠业余项目达到一定收入的少之又少。

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做 Side Project 是程序员保持活力和创造力的好办法,程序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创造者,用编程构造一个小工具、小产品和小世界。

有的 Side Project 只是用来学习,这也没问题,我就实现过很多小的项目来纯学习,精通各种语言、各种姿势的 Hello World 🤣。

但我最近几年体会到光学习用处不大,计算机这行现在有太多的细化领域,囫囵吞枣地去不断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更聚焦、更可能出成果的实践是找些问题、需求和方向,试着用技术思维去解决,或者是为了创作一个作品去学习相关技术,也就是结果导向、按需学习。

上周刚好看到这个尤雨溪的采访文章,尤雨溪的作品和作品意识一直是他人生的杠杆,为他创造机会,放大效益。

作者 timqian 是一个独立开发者,他写过文章记录 一年独立开发经历。这个小指南写得很好,覆盖了如何评估你的点子、如何快速实现、如何获取用户、如何收费这几个方面。

如果你抱着验证想法的初衷做 Side Project,最好以最小的代价来做尝试:

  1. 不写代码
  2. 只写前端代码(包括 DAPP)
  3. 如果必须有后端服务,使用可以 Serverless 方式部署的写法
  4. 维护一个服务器
    简而言之,对于开发来讲,优化的目标应当是让自己当前和未来的劳动越少越好。如果一定要写代码来解决,使用你最熟悉的工具。

打造私人搜索引擎

Building Monocle, a universal personal search engine for life

The web browser as a tool of thought

Linus 是个独立开发者,从自我介绍上看主要对知识管理、效率、语言和书写工具这些方面特别有兴趣,他做了 100 来个各式各样的开源项目。他的头像看起来是一个中国人,我仔细看了简历发现是个韩国人。

我对这些工具也非常感兴趣,类比起来就像是我上学的时候对钢笔的兴趣,统称为工具痴迷吧。

我之前也提到过(可能是”孕妇效应“),东方人对于这类工具类产品显得更痴迷些,比如 Markdown 编辑器大多是东方人做得好,Notion、logseq、Obsidian 都是华人做出来的,我前段时间发现还有个 Dendron (类似 foam) 的 VS Code 插件也是个华人发起的。

回到这两篇文章,Linus 介绍了他做的一个原型,把自己的很多数据 (blog, notes, Twitter, contact) 汇集放到一个数据源里,自制搜索引擎来检索。这是一个专属于自己赛博空间的搜索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认为体验非常好,任何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都非常容易找到。

你可以去看看他做的这个原型,看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第二篇文章做了一些拓展思考。我们现在通常会切换于各个 App 之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数据同步,但是no single app can be my second brain

笔记软件帮我们能快速回忆,但更重要的是产生新的想法:

We can take down information into apps like Roam Research or Notion and recall them easily later, but it’s an overstatement to call them tools for thought. Recollection is such a small, basic part of thinking!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thinking than simply remembering something accurately. I think we can acknowledge the benefits these apps bring while also admitting that better tools for thought should help us do more with ideas than just remember and recall.

他认为浏览器可以当作思维工具:

The vision of the web browser that excites me the most is one where the browser is a medium for creativity, learning, and thinking deeply that spans personal and public spheres of knowledge.

我觉得第二篇文章有些想法不错,Linus 的个人博客上还有很多好文章,值得阅读。

但我还是认为浏览器主要是信息接收窗户,我的信息汇总的地方在 Obsidian,同时也是一个我处理信息和写作的地方。

我之前介绍过,自从用了网页标注工具 hypothes.is,像是打开了另一扇门,国内的产品 Cubox 个人碎片知识库 是有些类似的。这周我发现还有个最近开源的实现 betterRunner/context-note

Ev Williams 不再担任 Medium CEO

Ev Williams gives up - by Casey Newton

New Decade, New Ideas

Ev Williams 是美国科技创业者,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深刻地影响了在线社交和媒体。他 1999 年联合创办的 Blogger 网站迎来了博客时代,Blogger 后来卖给了 Google;2006 年他联合创办了 Twitter,并于 2008 年成为 Twitter CEO;2012 年创立 Medium,一直到上周卸任。

2012 年,Ev Williams 认为互联网上分享信息已经非常方便,人们习惯了通过 Twitter 这样的短文来分享,但因为 Ads 这类盈利模式,互联网上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低质量的,吸引眼球的内容。

我们需要一个专注于阅读体验和高质量的内容平台,所以 Medium 既有“媒介”之意,又意味“中等”长度的内容。

“Now that we’ve made sharing information virtually effortless, how do we increas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while also creating a level playing field that encourages ideas that come from anywhere?”

“A beautiful space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 and little else, The words are central.”

这十年间,Medium 发展并不是完全不好,事实上在创建后的前几年里 Medium 确实为互联网的一股清流,在沉浸式“读”和“写”方面做到了极致,上面的大多数文章质量高,甚至也吸引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在上面写作,Obama 至今仍在上面发布内容。

Medium 从一开始就是 Ev Williams 理想化的产物,他不断地在上面实验各种想法。甚至在 2016 年 Medium 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Ev Williams 仍然会反思公司的走向是否违背了初衷,广告模式即使在商业上做到成功,但这正是他所厌恶的东西。所以 Medium 完全放弃掉了广告的盈利模式,并且裁员 1/3。

We believe people who write and share ideas should be rewarded on their ability to enlighten and inform, not simply their ability to attract a few seconds of attention.

Medium 走的是内容付费模式,用户可以选择支付 5 美元的月费,即可浏览全站的内容,这些费用则将根据算法分摊交至创作者手中,形成「消费 - 生产」闭环。很多人对这种收费模式嗤之以鼻,可以说 Medium 走了一条更艰难的路。

这篇文章提到,Medium 2021 年将近有 700,000 的付费用户,每个月付 5 美金。但是内部数据显示,并不是高质量的内容带来了用户,而是被 Google、Facebook 的算法推荐了的爆款文章带来了付费用户,通过流量来赚钱不是 Medium 所期望的。

我倒认为增量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来并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如何保留住作者和付费用户。这些年 Medium 一直都在变化,为了刺激作者用了很多办法:

  • 根据付费用户阅读时间累计付费给创作者
  • 雇佣自己的编辑创造内容
  • 让大的 Publisher 自定义域名
  • 每月给靠前的创作者发额外的奖金
  • ……..

我之前也分享过,2020 年我开始在 Medium 上面锻炼英文写作,收获不少,所以我对 Medium 有些感情的。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作者不再在上面发布文章了,Why I’ve Stopped Writing On Medium

随着近两年短视频和 Newsletter 的兴起,Medium 显然进入了瓶颈期。我的感受是,这里面有些难以做到兼顾的地方。

Medium 注重内容质量,所以平台的算法倾向于大的专栏,导致个人作者很难建立起自己稳定的读者群,followers 多对于阅读量帮助也不大。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有更多的流量,就得通过大专栏去分发,所以写完之后得给专栏投稿。这会让那些想要长期写下去的作者产生抗拒和不安全感,他们希望有稳定的读者,因此不少人去了 Substack 或者自己收集读者邮件创建 Newsletter。

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已经把自己的信息源交给了推荐算法,这是没法改变的大趋势。

这几年就像是一个节点,互联网上高质量的中长文内容会进一步萎缩,中文互联网这个现象更为严重。Medium 当年的国内克隆产品,比如十五言根本没起来,简书现在也基本沉没了,知乎这个专注于高质量回答内容的社区同样需要沙里淘金。

在中文互联网中,微信生态瓜分去了一大波流量,但公众号的改版却也是朝着流量广告、推荐算法的方向去了,最终把内容农场的事再在移动端重演了一次。

为什么 Newsletter 会兴起,显然读者和创作者都不想被平台和算法主导。Substack 虽然是个平台,但只要 Email 列表可以导出,创作者随时都可以带着读者离开这个平台,这是和公众号的区别,另一个区别是 Substack 没有推荐算法。

Humor

来源 Programmer's Joke channel来源 Programmer's Joke channel


这期看起来又不短,先这样吧!

我的这个周刊终于写到了第 20 期,在接近半年的时间里,一共有接近 2500 位公众号读者,也有些人通过 RSS 订阅我的博客。

这个量级当然不值一提,但我还比较满意这个里程碑,因为都是自然增长带来了各位读者。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

公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